2011年8月9日 星期二

多元文化

近日Nieman的網站更新了學人資料,新一屆學人報到,我們變成了舊人。可是,在alumni fellows那一欄,我卻發現經過了一年交往,職員仍然搞不清楚我的姓和名,亂寫一通受到此對待還不只我一人。

記得去年還未去美國報到前,Nieman職員誠意地詢問我,在公布新一屆學人的新聞稿上,我想名字怎樣寫法,因為他們說會尊重不同國家、不同種族對姓名處理。當時覺得無怪乎人家都說美國東岸對不同文化十分包容,而當中波士頓地區更是表表者。我回覆他們,希望沿用中國人一貫寫法,先姓後名。

哈佛大學取錄的各國留學生十分多,其中中國留學生(與加拿大)位列榜首。我沒有天真地認為當地人會對中國人完全接納,但期望多幾分尊重乃人之常情。

生活下來,公道地,沒有感受過甚麼種族歧視,可是,總隱隱覺得大家之間隔了一重紗 ﹣ 若不是一道牆的話。客客氣氣的,熱情談不上,君子之交還可以。

記得有一天,與幾個學人和他們的家眷聊天。其中一位他父親來自英國、成長於紐約、長居巴黎的美國人說,劍橋市的人夠虛偽,與英國人差不多。又隔了一段時間,從我業主處聽到,原來劍橋市有一個稱號"People’s Republic of Cambridge",意指這裡十分自由派,思想開放,包容接納多元文化。

上網查找這個有趣稱號,發現有人為它留了一個註腳:劍橋市看似自由開放,但實質極之保守。似乎與那位美國朋友的觀察十分吻合。

回頭看看到今時今日,Nieman職員仍然把中國人的姓和名弄混。別忘記,過去多年都有中國人當選學人,換句話說,有足夠時間讓職員了解中國文化,包括中國人姓名,但仍錯漏百出,說明了甚麼?